那年秋天,抓著楓紅的時令要拜訪京都.同行帶著長輩,希望在出發前讓老人家對旅遊旺季的人潮先有心理準備,於是我們比較了台灣旅遊與京都人口的數字,希望可以稍微感受一下.
結果這次的旅行還不錯,多虧了日本人天生秩序的民族性.
但在千年古寺的石板小路間是這種狀態,總是少了一分清幽.
往後的旅行都開始注意到這個問題:如何在取得旺季與旅遊人數的平衡.
當然,有些旅行本身的目的就是為了人潮營造的氛圍,不在考慮之列,比如參加蘇梅島的月圓派對.
極端的例子出現在2010的上海世博會,記得我們進去的第一天:坐上第一班地鐵 - 衝到排隊的人潮中 - 經過2,3小時的等待,結果還是沒有拿到中國館的入場券.第三天再來一次,同樣的程序加上入場再排三小時,整個5天4夜行程我們可能用去了一個整天在排隊.
(其實幾年後再想起,我對那次旅行較深及較好的印象是在田子坊,而非世博)
取得旺季與旅遊人數的平衡是一門很深奧的學問.簡單的分享世界旅遊人口的概念.在到達一個地方之前先對走在路上的人潮有sense,真的會影響一切的安排 - 有些Hotel要提前數月預定.. 有些美景在錯誤的時空安排下可能被完全抹煞...
(比方每年上演十一長假的九寨溝,真的只有看新聞的勇氣)
MasterCard在2013年Q2的Global Destination Cities index調查出世界20大城市的旅遊人數,來看個大概.數字的意義是International Overnight Visitors,單位是百萬.
(以下是一個不精確的統計解讀)
以第18名的臺北當作一個基準,
在曼谷,倫敦,巴黎,會遇到約3倍的人.
在新加坡,紐約,伊斯坦堡,杜拜,吉隆坡,香港,巴賽隆那,首爾,會遇到約2倍的人.
米蘭,羅馬,上海,阿姆斯特丹,東京,維也納,利雅得,洛杉磯會遇到差不多或多一點的人.
(當然別忘了這並不考慮城市的大小與當地人口數,事實上在上海,光當地人口就瞧的了.)
偶而,在稍微偏差的旺季,或甚至不對的時間,卻是得到深刻旅行的機緣.
分享: 2009年,自助旅行的菜鳥走在日本日光地區的中禪寺湖畔,那時,整個小鎮都休息了.只剩我倆走在寂美麗的湖邊雪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