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1日 星期一

Istanbul - 藍色清真寺

藍色清真寺(Blue Mosque),正式名稱為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Sultanahmet Camii),是我們行前對伊斯坦堡最深刻的印象.

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 以 蘇丹(奧斯曼帝國國王) 艾哈邁德一世(I. Ahmet) 為名.其於1609年任命 奧斯曼建築古典時期最偉大的建築師 希南(Mimar Sinan) 的弟子 賽德夫哈爾·穆罕默德阿加(Sedefkâr Mehmet Ağa) 修建.1616年完工.


它的大名鼎鼎甚至從機場電車站就一路引領我們進城...
話說在機場電車站時,在這個國家第一次非單字的交談(與站務員),正在支支嗚嗚..吐不出目的地發音的時候,賣票大叔就問到:  Sultanahmet ??

約45分鐘之後,我們就在清晨的寒風中看到了這個景象,真美.
微微的發抖也不知道是寒風或感動...



藍色清真寺的西側廣場是老城區的蘇丹艾哈邁德廣場(Sultanahmet Meydani),西元203年建立時為賽馬場.324年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us I Magnus)將首都從羅馬遷往拜占庭重修之後,這裡一直是城市社會生活的中心.

想像那是當皇帝也熱衷的F1賽道,一旁有皇室專用的看台,紫色的帷幔和掛毯,周圍並佈滿了眾神,帝王,和英雄的雕像.
只是那個時代的建築都已在戰亂中遺失....



目前在廣場上仍然有三個偉大的建築.
我們看到的第一個是牆柱(Walled Obesilk),除了高聳,外觀其實比較不華麗.

西元十世紀時由君士坦丁七世建立,其上覆有鍍金銅牌,但後來在第四次十字軍時期被軍隊熔化洗劫.目前剩下石頭部分的核心.



中間的第二根是蛇柱(Serpent Column),與旁邊個兩根方尖碑比較,它在高度上較不起眼,螺旋與碧綠色的外觀卻最有異教風味.

它是為了慶祝希臘人戰勝波斯人,興建于西元前5世紀的阿波羅神廟(德爾菲,Delphis),後才由狄奧多西大帝(Theodosius I)收集而來.

頂端原來是三個蛇頭托著一個金碗.千年的戰亂當然也讓貴金屬或具象的部分遺失,所幸在伊斯坦堡考古學博物館仍存有部分的蛇頭.




存放於伊斯坦堡考古博物館的蛇頭
最有人氣的則是圖特摩斯三世(Thurmose III)方尖碑,不論是四條稜線或其上的象形文字,外形相當完整.與周遭一堆古蹟比較,甚至有一點"新穎",但其實它已經有3500年歷史.

西元前1490年就矗立在路克索(Luxor,又稱底比斯 Thebes )的卡耐克(Karnak)神廟,迪奧多西大帝在西元390年從埃及買來運回君士坦丁堡,原有三塊,目前只上部存在,但狀況相當良好.





在伊斯坦堡的很多地方,視野上都看得到藍色清真寺(Blue Mosque),除了因為碩大與壯觀,獨特的六根宣禮塔也讓人可以輕易的在伊斯坦堡為數可觀的清真寺中辨識出來.

觀光客聚集的大廣場另一邊是聖索菲亞大教堂(Aya Sophia),廣場上有土耳其特色的紅白棚子小攤以及路面電車經過.在貼心成排的座位上.非常適合無所事事的坐上一杯土耳其紅茶的時間.




我們到的早上,正好有學生旅行團要進去.站在其中之一的入口下.一團2,30人仍然覺得渺小.比例來說,門上金字文字的高度可能就是半個人高.



進入中庭之後是第一個沈澱的空間,由迴廊和天空灑下的金光妝點而成.
庭中小小的一個台子並放置了整體的模型.

讀到一個故事說,藍色清真寺的門口有一高度特定的鐵鏈,即使是唯一可以騎馬進入的蘇丹,也必須彎著頭進去.確保統治者在神之前的謙卑.

建築或空間的偉大,有時並不需要龐大的解說看版來說故事.
猶記得九寨溝入口處的超大LED,在伊斯坦堡不常看到突兀的大白版或是恐怖的聲光大螢幕.



進入清真寺內部之前,我們正在觀察如何適切地變裝以表示尊重.入口管理人員倒是很乾脆,連披巾也不發了,直接把UNIQLO帽T的帽子覆上就OK.

踏進清真寺的第一個腳步,感覺很奇妙.空間很大,但其實氣氛很安靜的給予親善與和諧.
厚實的地毯吸收了所有腳步的喧嘩,空間被分隔為二,最大的給了最尊重(或說是需要)此地的膜拜者.
非穆斯林遊客雖然被限制在較小的區域,但並不擁擠.因為每個人的視覺都停留在仰頭超過45度的某個遠方.(第二天開始,我發現伊斯坦堡很多景點真的會讓人"脖子很酸")




由近而遠,偌大圓環佈置的黃色吊燈,金色的阿拉伯文字(書法)環繞在藍色間以紅色的伊茲尼克(Iznik)瓷磚上.
太陽的金光透過彩色玻璃窗戶的巧妙安排,賦予空間神聖的感覺.





不同於對黃金俗豔的的感覺,在這裏,特殊時刻才由天際給予的金光閃爍,真的表達了神聖的美感.在黃昏的時候,或是值得犧牲睡眠的清晨.

附上 曙光塗妝上藍色清真寺(Blue Mosque)的縮時影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